数字艺术图鉴
60,000多份超清数字艺术图像
来自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收藏珍品
超清图像百倍放大,艺术细节任你看
- 南无阿弥陀佛(超高清)
未知 佚名佚名
- 金刚萨埵唐卡
未知 佚名佚名
- 陈洪绶:人物故事
明 陈洪绶南京博物院
画家简介: 陈洪绶,生于1599年,卒于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艺术家,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悔迟等。 文献记载陈洪绶四岁时便能作巨幅关羽壁像,10岁以后杭州学画,为蓝瑛等名家赞赏,杭州府学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石刻,陈洪绶曾多次临摹,并参以己意,方圆互易。大约14岁左右,陈洪绶开始卖画。17岁,陈洪绶娶萧山来氏,后于绍兴师事刘宗周。1616年,即明万历四十四年,19岁的陈洪绶完成名作白描《水浒叶子》。陈洪绶24岁参加乡试,落考不中。后南北游历,结识周亮工、张岱兄弟等。1630年,即明崇祯三年,陈洪绶又落第,入秋,陈在杭州为李廷谟作《北西厢》题词、写跋并作《莺莺像》插图。1632年,明崇祯五年,陈洪绶再次北上,结交倪元璐等名臣。此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陈入赀为国子监生,第二年便招为舍人,得以纵观内府书画,艺事益进。当时,顺天崔子忠在画坛赫赫有名,陈洪绶与之并驾,时称"南陈北崔"。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明朝北京政权被颠覆,陈洪绶痛心疾首,歌哭佯狂。此年,陈洪绶被明鲁王、唐王,征召为翰林、御史,陈皆不赴。1646年,清兵下浙东,因拒画险遭杀害,不久避乱山中,自灵鹫寺至绍兴云门寺,剃发为僧,改号悔僧、云门僧等。夏秋间,集录诗稿,定名为《宝纶堂集》。1648年,在诸暨故里作《松溪高士图》等,并不久与毛奇龄相识。1650年,在杭州游历,新东坡塑像,为作室安之。此年,陈洪绶创作《博古叶子》等名作,并为周亮工等人作画。1652年某日,陈洪绶在绍兴故居趺坐念佛号而卒,享年五十五岁,葬绍兴谢墅官山岙横浜岭下。 陈洪绶的绘画成就斐然。他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别具一格,广受推崇。他的人物画用线多变,圆劲有力,造型上也多元化的趋势明显,尤其他的夸张变形适度,使得描绘对象性格突出,审美效果非凡。他的花鸟画、水墨写意画,或精细清新,或酣畅淋漓,即有装饰意味,又有现代特征。 至于在版画领域,陈洪绶更是独树一帜,他为《西厢记》、《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屈子行吟图》等著名文艺作品所制作的版画,简练生动与沉着含蓄兼备,很好地表现了原作任务的精神气质。综合其绘画的才能,美术史论者将陈洪绶称为三百年来之一人,远超著名画家唐寅、仇英等。他的老师蓝瑛甚至因为他的出现而放弃了画人物画。他认为陈洪绶的绘画天赋远非自己能及。 陈洪绶的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他作书,中锋用笔为主,以侧锋取妍。所以他的字,轻松欢跃而且畅爽。古典艺术批评家们将其书法作品归为逸品上,认为他:"楚调自歌,不谬风雅。超乎于寻常范围之外,如天马行空,不事羁络为也。这是陈洪绶受到黄道周、倪元璐等人的影响所自然而然形成的。书贵瘦硬方通神,可以归纳到陈洪绶身上。他行书结体长方,有内敛特质,但他撇捺外拓,笔划细劲,则显示出一种劲峭秀逸。用他的字来配合他的画作,可谓相得益彰。
- 山茶花图绢本
明 陈淳安徽省博物院
《山茶花图》为明代画家陈淳所作。图右上题诗一首,并钤印二枚。 图绘山茶数棵,倚石而生,红色茶花开满枝头。其后又有幽篁数丛,劲俏卓约。 陈淳(1483—1544)(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作画初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擅长写意花卉,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 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 雪山行旅图轴
元 郭熙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山行旅图》为元代画家郭熙所作。本幅无题识,右侧偏下山石处款署“郭熙”。 郭熙(约1000-约1087后),字淳夫,世称郭河阳,河阳温县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与李成并称“李郭”, 北宋四大家之一,曾为御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工山水,继承、发扬了北方流派的李成画法,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 湘君湘夫人图
明 文徵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上方自书《湘君》、《湘夫人》两章,后署“正德十二年丁醜二月已未停雲館中書”。下钤“文徵明印”、“衡山”。左下角自跋云:“余少时阅赵魏公所画湘君湘夫人,行墨设色,皆极高古,石田先生命余临之。余谢不敏。今二十年矣,偶见画娥皇女英者,顾作唐妆,虽极精工,而古意略尽。因仿佛赵公为此,而设色则师钱舜举,惜石翁不存,无从请益也。”钤“停云生”。右侧又有文嘉与王穉登题跋。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粗笔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吴镇,在粗简中表现出层次和韵味;细笔山水则取法于赵孟頫、王蒙,用笔细密,布景繁密。设色多以青绿重彩或间施浅绛绘之,于鲜丽中见清雅,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 步溪图
明 唐寅北京故宫博物院
《步溪图》为明代著名画家唐寅所作。此画右上自题诗云:“卜宅临溪上,开门近步头。渔樵通互市,耕钓是贻谋。山晓青排闼,波晴绿漾舟。主君朝学海,枕石漱清流。姑苏侍生唐寅作《步溪图》并题奉呈黎老大人先生。”并钤“唐寅私印”、“唐居士”印。 图远绘巨峰矗立,近处溪水自林中蜿蜒而过,一高士步溪赏景,后有僮仆捧书跟随其后。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唐寅最初师从沈周,受沈周与文徵明影响,画作明显带有吴门画派的特点与风貌。后师从周臣,又吸收范宽、郭熙、李唐等多位前朝名家所长,造就了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与精湛的技艺。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 踏歌图
宋 马远北京故宫博物院
《踏歌图》为南宋画家马远作。图上方宋宁宗赵扩题王安石诗:“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并钤“御书之宝”印。 图描绘了雨后京郊之景。画面上半部分奇峰耸立,如刀劈斧凿,宫室楼台隐于青松薄雾之间。下半部分四五村民行于田垄之上,神态欣喜,边歌边舞。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杰出画家,出身绘画世家,为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喜作边角小景,大胆取舍剪裁,人称“马一角”。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
- 松梅双鹤图
清 沈铨北京故宫博物院
《松梅双鹤图》为清代画家沈铨所作。左侧自题云:“乾隆己卯秋衡斋沈铨法吕指挥摹。时年七十有八。”钤“沈铨”、“衡斋”、“衡之”印。 图右绘梅花老松,虬枝盘曲,树下两只白鹤挺立。图左又绘一丛南天竹,红果连缀其上。 沈铨(1682—约1760年),字衡之、衡斋,号南蘋、南评,浙江德清人,一作吴兴人或作双林镇人。清代花鸟画家。他远师北宋黄家,近取明代吕纪画法,形成工笔花鸟深厚的写实功底,以精密妍丽见长。曾东渡日本,创“南苹派”画风,对日本绘画艺术影响很大,同时他也吸收了日本传统绘画的优长。
- 关山积雪图绢本
北宋 燕肃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山积雪图》为北宋画家燕肃所作。右上题签:“宋燕肃关山积雪图”。左下款署:“燕肃”。 图绘崇山满覆积雪,山中隐约可见关隘、寺院。山间栈道由木桩支撑,一队行旅之人彳亍行于栈道上。 燕肃(991—1040),北宋画家、科学家。字穆之,青州(今山东益都)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燕龙图”。 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有指南车、记里鼓、莲花漏等仪器的创造发明。还善于绘画,以诗入画,作品有新意,他判太常寺时绘制的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