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辞典
超过1000,000个专业艺术词汇
涵盖绘画、书法、工美等多个领域
解释详细,出处清晰,随时随地填补知识空白
- 狻猊
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即狮子。也叫“狻麑”。《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注》:“狻猊,师子,亦食虎豹。”
- 遮阳帽
帽名,又称“圆帽”。古代笠子,明时,凡科贡入监生有恩例者,方许戴遮阳帽。《七修类稿》:“洪武末,许士子戴遮阳帽。”《三才图会》:“国初高皇幸学,见诸生班烈日中,因赐遮阳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贡者则用之。”其形一般作成尖顶(亦有平顶),四周有宽阔的边檐,形似斗笠。这种帽子,最先可能出自元俗,《事物绀珠》:“圆帽,元世祖出猎,恶日射目,以树叶置胡帽前,其后雍古刺氏乃以毡片置前后,今奓檐帽。”元代奓檐帽和明代遮阳帽,究属有何不同,目前还难以弄清。但从它们的形制、作用及沿革关系分析,两者似为一物,图像反映基本一致,如元人刘贯道绘《元世祖出猎图》所示。
- 收皱裥
缝纫技法名称,常用的有机收和手收两种。机收时先将缝纫机的针码放长,面线放松,然后沿边作缝一道,将面线抽紧,衣料便会皱缩成裥;手收是用手针在衣片的沿边作行缝一道,然后再将抽线收紧成皱裥。待收到需要的长度为止,缝线的两端打结。皱裥的关键是要求细密均匀,最后是上面盖布或缉线使皱裥固定不使移动。
- 翘头案
条案案面两端装有翘起的“飞角”,故称“翘头案”。明清时期主要是供陈设用的承具。故翅头案大多设有挡板,并施加精美的雕刻。由于挡板用料较其它家具厚,常作镂空雕,故不少雕刻是明清家具木雕的优秀代表。
- 绿松石
名贵玉石。又松“松石”。《石雅》:“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绿松石一名,始见《清会典图考》,有“月坛用绿松石”一语。以我国出产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绿松石,是古老的传统玉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同青玉、玛瑙等玉石,就被用作装饰品。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有绿松石珠二十枚。商代铜器漆器中嵌有绿松石。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也嵌有绿松石装饰。绿松石集中产在鄂西武当山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一带。与此接界的陕西白河县,河南淅川县,新疆和安徽也有发现。以郧县云盖寺开采最盛,质量好,国外誉为“云盖石”。平均每挖一立方米岩石,才能找到绿松石二两。湖北绿松石形状多呈肾状、葡萄状,一般有核桃或苹果大小,大块不多,目前挖掘最大者有七十多斤重,世所罕见。颜色有天蓝、海蓝、粉蓝、深绿、翠绿等。硬度大,质地细腻,温润洁美,质感强烈。小颗可制项链、圆珠、戒指面等,稍大可雕成精美工艺品,次品可作国画颜料。
- 鼓钉纹
宋代开始流行。赣州七里镇的鼓形瓷杯,上下黑釉带上均饰有一圈白色釉,如鼓钉,全器遂呈鼓形。
- 邓白
当代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工笔花鸟画家、艺术学科博士生导师。号白叟,别字曙光。广东东莞县人。1926年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钻研图案,师承名画家陈之佛。1929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1940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助教,1942年后任国立艺专讲师、副教授。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1962年协助浙江省轻工业厅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在自建的小窑中成功地烧制了仿南宋官窑青瓷,开展恢复郊坛窑的科研工作。建国以来,还曾参与修复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造像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设计工作。著述有《浙江民间工艺选集》、《略谈我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龙泉青瓷艺术成就》、《中国陶瓷美术史纲》等。工笔花鸟画代表作有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和平春色》、广东厅的《岭南丹荔》等。现任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理事、中国陶瓷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 铲形瓶
清代产品,方口,长颈,器体如有柄铁铲。
- 葵杖
手杖名。《杖扇新录》载:葵类较多,俗知者有向日葵、秋葵(即鸭脚葵)、蜀葵(即戎葵),蜀葵亦名一丈红,花开五六月间,重台五色,烂若云锦,其干峭直,性轻质健。制杖去其皮,留其根,裹以绿漆,根稍曲,如龙之首,留旁根数茎,如龙之须。杖甚轻,不抵五六两,而挺劲耐搘。凡杖材,以轻而有力为上品,藤竹非无美材,然皆不及葵质之轻,秋葵根亦可为杖材,惟细难握,故取材于葵,惟蜀葵最为适宜。
- 纪念碑雕刻
具有纪念性的一种雕刻品。一般为石雕或铜雕。用以纪念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多用圆雕,亦有浮雕。内容形式,都庄重严肃,具有长久纪念之特 征。
- 吹金
乐器名。以铜为之。也称“铜角”,俗称“号筒”。《旧唐书•音乐志》:“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长二尺,形如牛角。”
- 雷发达
明末清初著名建筑师。江西建昌人。十七世纪末来北京,应募参加营建宫殿。因技艺高超,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曾参预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此后七代,皆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两百余年,直至清代末年。凡当时北京主要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负责设计,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 多圈凸弦纹镜
商代铜镜。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同出四件。镜为圆形,镜身较薄。镜面微凸,背面饰凸起的同心圆线纹六圈,同心圆线纹之间,饰以放射状竖线纹,形似放射的光芒。半环形钮。直径11.8厘米、厚0.2厘米、钮高0.8厘米,重0.2公斤。
- 推光
表面漆的磨、擦、推之总称。磨,传统习惯用“羊肝石”、朴炭,现多用三百号至五百号水砂纸磨砺;擦,用头发团擦去磨痕;推,用人手或机械抛光,沾些植物油和细瓦灰掺合擦推,直到光亮。达到“漆黑如镜”者为优质。
- 打图
打图彩绘起稿步骤之一。根据瓷器用途与器型特征,用黄篾灰或淡墨在胎体上构图起稿,景德镇称为打图。
- 郭公砖
古砖名。空心,以长而大者为贵,又名“空心砖”。有的在上面刻有纹饰和画像。相传出河南郑州泥水中者绝佳,人用以作琴几。
- 偏衫
僧尼的一种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像袈裟之类的法衣。《僧史略》上《服章法式》:“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袓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抵支之礼,自魏始也。”
- 卧足碗
卧足碗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 鼓腹小罐
西周时南方流行的罐式。口较大,鼓腹,平底。肩和腹壁无分界;颈敛,与口、腹相接成锐角。器体小,器身多饰曲折纹。
- 梧桐图
所谓“梧桐”,是指一种青花传统画面的名称。它起源于清朝,当时的餐具常饰以此类画面。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陶瓷艺人根据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诗意,从“江西八景”中的章江门和滕王阁组合为景逐渐演变而来,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取名为“梧桐”。艺人运用中国画的一点透视法,把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个画面上,恰似一幅江南渔、樵、耕、读山水风俗画。画面边缘饰织锦图案,辅以吊珠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物的“八宝”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遂,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